{{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2020年聚焦两会『艺术』提案①范迪安、徐里、吴为山、许江、杨晓阳、朱乐耕

  • 来源: 两会专栏报道
  • 2020-05-27 01:39:59

摘要: 当前,国际文化版图已发生深刻变化,各国文化交流的频次、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交流方式、方法更加多元、丰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影响不断增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乃至个人艺术家,每年举办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文化活动不计其数,可谓遍地开花,百花竞放。

2020聚焦两会学习精神.jpg

范迪安.jpg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提案

关于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的提案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在美术界、教育界和理论界等都引发强烈反响。人们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培养高端艺术人才、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灵、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须着力加强的重要工作。

 

但是,目前我们的美育工作距离社会需求和人们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在学校美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考核代替以美育人的陶冶过程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美育专业人才培养尚处空白,美育专业教师极度缺乏。在现有美育工作队伍中,除了“艺术学”专业人员外,主要是“美学”专业和“文艺学”专业人员。这几个专业所涉及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应该说还不足以适应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要求。所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1.  充分认识“美育学”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的专业特点。除了美育的基本理论范畴、中西方美育实践及美育思想史等知识体系外,“美育学”还涉及美学、文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传播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推动美育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完整的美育所需知识结构,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来整合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形成学科的定位,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复合型的美育人才,使新时代美育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

 

2.  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中设立“美育学”学科,下设艺术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美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艺术美育”主要培养面向专业艺术人员开展美育实践的师资;“学校美育”主要培养面向综合性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开展美育实践与管理的师资;“社会美育”主要培养面向社会各界的美术馆博物馆公共美育、设计与生活美育、美育的交流传播等方面的人才;“美育学理论”主要培养研究中外美育史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等问题的人才。

 

3.  通过“美育学”学科建设,推动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美育理论研究。在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新形势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美育专业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已有的美育教师也急需美育专题培训,才能补齐学科知识短板,提升美育专业素养。学科建设更有助于重大美育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面向学校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研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在新时代美育中的传承发展等,都是推动中国人民美起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课题,尤其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教育发展的特色。




徐里.徐里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徐里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提案一

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丰富文化扶贫手段

党的十九大将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之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完成全年脱贫攻坚任务增加了难度,如何跑出中国减贫的“加速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这已成为做好扶贫工作的共识。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们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物质条件,路通了,房建了,通信发达了,而文化和精神层面的缺乏却显得更为突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薄弱,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文化扶贫手段单一,功用发挥有限等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更好地服务于整体扶贫工作全局。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在新冠肺炎疫情给贫困地区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的大环境下,建议相关宣传文化部门,积极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戏曲、山歌、相声、小品、美术、书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在防疫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对真抓实干的“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的宣传引导。同时,运用好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新媒介,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方式,切实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穷自在”和“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观念,调动他们主动脱贫、艰苦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加强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提升文化部门在扶贫工作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中的重要性。从横向看,明确主导部门,完善跨部门协同协作的工作机制,整合政策和资源,形成合力。从纵向看,要形成省、市、县、乡镇四级联动、分工负责、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3.完善文化扶贫梯队建设。着重解决贫困地区文化人才短缺问题,积极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培训项目,完善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培养的大学生返乡工作激励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发挥公益文化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的专业优势,为文化扶贫贡献更大力量。

4.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当地文化产业特色资源制定规划,精心进行专业指导,解决项目顶层设计问题。比如形成有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就是实施文化惠民扶贫的重要手段,也是精准扶贫在方式、方法上的一大创新。它有利于发挥文化的力量,让困难群众搭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大力倡扬农民画、民间工艺美术,建立多个有特色的农民画产业基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既能原汁原味保留不同区域的传统文化特色,同时能有效引导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文化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让文化扶贫、文化惠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新农村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提案二

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讲话获得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同,是我们做好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当代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与传播力,业已成为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当前,国际文化版图已发生深刻变化,各国文化交流的频次、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交流方式、方法更加多元、丰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影响不断增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乃至个人艺术家,每年举办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文化活动不计其数,可谓遍地开花,百花竞放。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热衷于展示而不重视效果、质量,海外镀金、虚假宣传等情况时有出现,开幕热闹一时、展览无人问津,晚会、音乐会多为赠票,海外华人捧场,难以走进当地主流人群等现象并不少见,如何提升当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在相同的国际语境下如何提升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历史转变,值得深思与认真规划。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战略智库建设。现在国家相关机构、社会团体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整体发展依然缺少一个战略性思考,缺一个顶层设计。各种对外文化活动不可谓不多,但牵头部门多而杂,组织松散,多是短期、应景活动,缺乏长期战略思考和细致规划。建议尽快成立一个由相关的政府机构、文化机构、专家学者组成的国家文化智库,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给方案、定措施、出路径、列时间表。为国家文化走出去做一个整体规划,做一个10年、20年、50年的规划。特别是集中力量在国际重大文化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上,统筹各方力量,精心组织规划,形成合力,把真正代表当代中华文化发展成就,展示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成果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文化交流项目要考虑国际语境问题,不能迎合,要切实提高文化交流的有效性。

2.走进主流场馆,走近主流群体。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对外文化交流机构,抓住组织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国际会议、重要国际论坛等有利时机,利用国际重大赛事、艺术节、国际影视展等相关活动,深化议题设置,开展人文交流。特别是注重交流质量,戏剧表演、音乐晚会、美术摄影展览一定要进入当地主流重要场馆展示、演出,并且不断创新对外交流的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接受心理,以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吸引更多当地主流群体的目光与关注。同时,积极加强与当地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留学生、华人社团、华文媒体、驻外新闻出版影视机构作用,切实增强活动的传播力和辐射范围。

3.加强对外交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文化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组织海外研修培训,留学人才有效激励引导等方式,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队伍,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策展与艺术经纪团队。同时,立足全国高校、社科机构,借助民间智库研究力量,建设一批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基地。加强翻译人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翻译家队伍,加强与外国翻译机构合作,吸引更多优秀外国翻译人才参与中国话语译介,确保中华文化准确、生动、鲜活地传播出去。


 



吴为山.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





提案一

藏品梳理 合理定级 有效利用

关于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的提案

 

美术馆承担着对视觉文化成果的收藏展示、研究梳理、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以及引导美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馆的藏品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藏品数量快速增加。据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2月,全国326家国有美术馆,藏品实际数量已达641362件,是1986年藏品总数的32倍,涵盖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等各种类型。然而,与日渐丰富的藏品资源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至今尚无出台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目前已经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主要是根据文物藏品的特性和价值来制定。但是在美术馆的实际工作中,文物类藏品的定级标准对于美术藏品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对美术藏品进行合理定级。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馆藏文物“必须区分等级”的法律规定不能完全贯彻落实,美术馆藏品法制化管理无从谈起。同时,出现了一些美术馆、美术收藏机构各自为政,自定标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给美术馆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藏品定级,是在对藏品进行辨明真伪、考证年代,评价藏品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藏品价值高低,区分确定相应等级。对于美术馆而言,藏品定级有利于对不同等级的藏品开展保管、展览、修复、研究等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对珍贵藏品实施重点保护,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其价值,使其“活起来”;对于行政部门而言,藏品定级是加强藏品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在制定藏品管理政策过程中,准确把握不同等级藏品的情况,提高行政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对于国家文化发展而言,通过藏品定级,可以有效加强对国家美术藏品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好发挥文化资源的自身价值,传承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弘扬民族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藏品的划分依据和具体要求,完善美术馆藏品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提升美术馆藏品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是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其中珍贵藏品分为一、二、三级。定级的标准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即一方面要看作者在美术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从藏品本体的艺术性、珍贵性、代表性、稀缺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如,美术史上名师大家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历史价值高,品相完整,可优先定为一级藏品。在一级藏品标准的基础上,再确定二、三级藏品以及一般藏品的划分标准。


三是美术馆藏品定级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此外,还需规范藏品定级工作的运行模式,保障定级工作顺利进行,对美术馆藏品定级工作的开展基本的途径和操作程序做出具体规定,包括相关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以确保全国美术馆机构遵照执行。




提案二

让革命老区留下艺术经典

关于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并落实到革命纪念地的提案

 

红色文化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的要求,凝聚各方面力量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标识。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是红色文化时代精神的展现,它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在增进人民的爱国情怀、培育人民的高尚情操、铸就人民的创新精神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不竭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近年来,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力作,但高质量的艺术精品仍然缺乏,甚至还出现一些不理想、低品质的作品。此外,红色题材艺术经典大都被收藏于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而相应的有关的老区的革命纪念馆却鲜有收藏。为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艺术精品不断走进人民。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色历史遗物、建筑、旧址等,它们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艺术创作应以革命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突出点,兼顾区域特点,做好对红色资源的调研。沿着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路,从建党、革命根据地建立、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夺取全国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要深刻认识到,在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领导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谱写的壮丽诗篇,书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可歌可涕的人和事,彰显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精神。


在调研过程中,要找准结点,提炼精神,编写脚本。也要注意到印刻在原革命根据地和当时的国统区,甚至境外的红色革命足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经典的解读。如在早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周恩来等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中共六大原址。


二、加强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

创作者是作品艺术质量的主体。在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大师示范引领和传帮带教的作用,注重对红色题材的当代表现方式及其理论的研究,充分体现历史观、艺术观和表现方式;艺术表现要区别于图解情节的简单描绘与刻划,避免将创作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要挖掘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情感的纯度、艺术的高度、审美的新度;在创作中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吃透”红色题材,研究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的规律,带领学员进行实地考察,如重走长征路等,增强创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三、做好红色题材创作规划

目前,在有些地区红色题材艺术创作还缺乏统一协调机构和归口管理部门,未形成明确的总体创作规划,缺少科学管理。因此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安排,例如,可考虑由中宣部统筹制定红色题材创作规划,合理调配人员和各种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红色故事发生地的各级政府、国家艺术基金及各类艺术基金、各行业协会、各艺术创作机构和艺术展览机构、党史研究部门及专家的作用,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红色题材艺术创作。


四、深化红色题材精品宣传推介

目前,随着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到革命老区的游客越来越多,让红色题材精品落实到革命根据地,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们看得见、记得住,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一是在革命老区策划主题展览,如在2019年,中国美术馆先后两次举办《中国美术馆藏延安美术展》,诠释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二是梳理红色题材经典作品。通过对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红色经典作品进行梳理,整合资源,并进行出版、复制,将艺经典作品的复制品赠送给相应题材的革命纪念馆;三是推动红色艺术精品进教材,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的情怀;四是结合好革命纪念地所在的城市需求,如雕塑类艺术创作应结合地方区域的文化定位,利用好城市空间,展现城市的“红色魅力”。





许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提案

关于加强社区美育建设的提议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传播,面对疫情的深重,面对一系列管控措施,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疫情本身,而是疫情带来的心理震荡与混乱。


一方面人们对于疫情是非理性的过度重视又或是无视,另一方面人们信谣、传谣,丧失了公共理性和原有的爱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美育将以动手美心的方式,以一种特殊的心手专注的方式来平稳人心、平静舆情、平安家庭。


美既是人类独特的智性方式,又是每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根基。美育是有关美的智性教育,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孕育,也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素质教育、行为教育。


疫情期间,世界各地艺术家及专业院校面向社会开放艺术专业通识课程,开展网上展演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抚慰了人们在疫情期间浮躁的心。在此,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艺术教育和社会美育的重要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美育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美育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从而在践行社会美育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引领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风尚。


社区美育作为打通社会美育的“最后一公里”,应当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结合当前疫情带来的社会、人们交流方式的变革,提议从线下和线上两种方式来推动社会美育的发展。


一、线下方面。1. 健全成熟的社区文化馆系统,在城乡社区建立社区美育多媒体创新传播节点,提供日常的基本设施和学习班系统。配备先进的多媒体互动式展示系统,展现海内外文化艺术的传统精品。2.建立基础性的艺术项目工具体系,便于初学入门,长学推进。与多样的功能空间相结合,贴近群众生活,并和中小学教学、文化创意孵化器等各种形式结合,以养成工匠的上手养心的生活方式。3.打造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在乡土意识基础上,着重培育社区的特色项目,建立专兼型的辅导员队伍。


二、线上方面。1. 创新多元的线上社会美育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线上辅导。既有慕课性质的课程,又有“钉钉”在线式的直播辅导。精选中国名画百幅、名帖百帧、名筑百庄、名物百尊,让大众从这些形象的教育中理解中国、感受中国。2. 举办丰富的线上艺术文化活动,如线上音乐会、展览等,建立国家级文化精品数字化建设资源库,以国家相关部门牵头,与优秀的文化机构合作,将散布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展演平台的文化精品,制作成适合多媒体传播与互动的数字内容。通过统一的渠道,向全国城乡的节点网络进行传播,不断提升大众情趣,优化艺心。





杨晓阳杨晓阳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杨晓阳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提案一

美丽乡村倡导“一村一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到城乡结合部,不同程度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现在中央部署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发现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如不重视传统村落保留的传统文化,必将把最后一块中国建筑文化保留的中国文化元素损失殆尽。


美丽乡村要落到实处,就要倡导“一村一品”。中国的乡村文化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而形成的。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根据实用和美观这两个要求,来建造自己的生存空间。现如今,如果一股风地把所有农村都修成标准化,我认为历史上的文化精华、理想美感就会被破坏掉。


民间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系和土壤,民族艺术是民间艺术的树冠和花朵。每一个村子的审美特色都是民间艺术与文化传统的体现,民间传统艺术是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典型的国家保护文物,像故宫是民族艺术的树冠和花朵;而民族艺术的根基与土壤就存在于一村一镇当中。只有一村一镇的艺术受到重视,大众教育才能贯穿其间。除了故宫等重点国家保护的重点文物以外,如果再不采取紧急措施抢救,中国民间的建筑艺术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将丧失最后的阵地。


我们是农业国家,村镇文化是我们的立足点。留住心、留住传统、留住美感、留住我们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本源文化,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将所有的农村都搞成一个模样,要倡导“一村一品”,将中国文化的根系留下来。





提案二

应尽快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作为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我们应该建设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不一样,跟中国美术馆也不一样,它所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艺术史发展的全过程。中国艺术史就是从中华民族最早的艺术形式开始,一路记录下去。


在实体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建设的同时,还可以同数字化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支持,建立网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之后,这个线上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可再链接到一个世界艺术史博物馆。相当于观众参观一次博物馆,就可以把整个艺术史梳理一遍。


中国艺术史博物馆并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艺术团队而建设。它应该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必备设施,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了解古今中外艺术史的开端及其发展出的不同风格,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艺术品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自身的艺术审美体系与标准。由此,既可促进国人整体艺术审美的提高,又可借助艺术丰富其对人生的认识、对其他知识的增长。





提案三

艺术教育要坚守“实践第一”的底线


中国的专业艺术教育,比如美术、音乐、舞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不重视实践的问题。


艺术院校归属教育部后,按普通专业来对待,评职称成了重中之重。比如美术,用论文来授学位、评职称。高等院校录用美术教师,首先考虑的也是学位。学位最高的是博士,而博士显然是理论专业的产物,全世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实践专业的博士。高校教师“清一色”全是博士,就必然会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美术学是研究美术的学科,但美术不等同于美术学。美术是画画、是实践,美术学则是理论。现今,美术院校按教育部的统一做法,都是重视理论、重视研究性的。甚至,研究类的高校还要高于实践教学型的高校。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虽然反过来理论也能指导之后的实践,但特别是对于艺术专业来说,“实践第一”的观点是不容改变的。艺术教育必须要坚守“实践第一”的底线,才是顺应专业特性的做法,促进艺术的健康发展。


如果长此以往,没有实践哪来理论,没有“曹雪芹”哪来“红学家”。如果只以理论的博士为标准配备高校教师,艺术实践本体将逐渐萎缩。艺术实践的人才主要是靠天才加勤奋,不靠学位教育来培养。试看古今中外各个时期,最著名有创意的艺术家都不是靠学位教育培养出来的,艺术家本来无需浪费宝贵的黄金时间来写论文,理论自有理论家来专业完成。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给艺术创作的“实践家”以充分的尊重和待遇,无需通过写论文来证明他的才华,如同曹雪芹无需当“红学家”一般。如果只是以学位来讨论问题,曹雪芹和齐白石就没有资格在高校当教授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乐耕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

朱乐耕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院院长





提案

呼吁减轻艺术品交易税赋,促进文化产业大力发展

当下,人类社会就正在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也就是从资本社会转向知识社会,在这样的转型中,文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艺术品交易也开始作为一项产业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产业将会遇到许多新的发展机会:

第一,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看,人们将会在自己的文化生活中注入更多的艺术成分,也因此,中国的艺术产业将会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

第二,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资本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2018年中国文创产业的GDP占比是4.48%,但在美国却达到了30%左右,所以这样的数字也一直预示着未来我国在这方面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艺术是所有文创产业的发动机。 

第三,时尚产业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彼岸,时尚产业的内核是艺术,只有通过艺术促进设计才能构建出一个品牌的魅力。

第四,艺术不仅是一项经济的引擎,也是中国与世界人心相通的桥梁,国家需要通过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性、生命力和创造性,艺术品的交流是最不容易引起敌意并能达到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效果的,疫情以后艺术交流应成为国家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针对以上的思考,为了解疫情期间中国艺术品交易行业的发展,我到798艺术区做过3次调研,通过调研我了解到:798艺术区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共有520家以艺术类为主的机构入驻;组织、举办过国际化的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超过了4000场。截止到现在,已有133位外国元首访问798,去年到访的人数统计数字是955万,已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艺术区之一,是北京市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也是在艺术领域里受到国际广泛认可尊重的世界性品牌。

从疫情以后的798发展来看,当下由于游客的减少、经济的停滞,当然是有困难,但大家相信这是暂时的,对未来的前景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大家非常期待通过798艺术产业的发展,吸引许多高端的产业依附进来,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的艺术产业,并以此为引擎,把北京打造成最具文化气质、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尚之地,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中心之地。

通过考察发现,现在艺术品交易行业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税收的问题,当前在画廊交易艺术品的税收高达13%,还要加上其他的各种附加税,最后要达到14%,但在香港完成同样的交易只需要3%的税收,所以,中国整个的艺术行业都往香港跑,这也是为什么北京、上海艺博会开不起来的原因,也是中国的艺术品交易行业难以发展,许多画廊开不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

另外,在考察中,大家还反映,国外艺术品到中国展览中间还会遇到一个临时进出口的关税问题,也就是在展览期间,要扣一笔税金在海关抵押,展览完后再将这笔钱还回来,因为高级别的展览金额很高,展览方往往由于扣押的钱款太多(动辄几亿人民币),时间太长(半年左右),而放弃展览和交流的机会,非常严重的影响了国与国之间高层次的艺术交流。

根据以上的调查,我提出建议如下:

第一,为了通过艺术品交易行业的发展,拉动疫情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时尚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否可以参考国际或香港的艺术品税收政策,只征收3%的税收,海关的进出口在没有交易前不扣押金。

第二,如果觉得全面减税有困难,是否可以先将798作为一个艺术特区的试点,这里设立一个保税区作为探索性的实验,如果可行,再进行下一步的推广。

第三,希望接到我的建议以后,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可以派专人亲自到798(因为这里的画廊比较集中)听取意见,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文化艺术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未来的世界竞争不仅是经济的竞争,也是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果我们的艺术产业发展上不去,其影响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整个国家软实力以及对外形象的发展。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大国艺术家网官方微信搜索.jpg

来源|两会专栏报道


编辑|访俪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 标签

今日头条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