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一部印学专著,作者对于印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置于本书后部182页至216页,这里应当放到前面来谈,以便理解作者的印学思想与主体意识。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问印”“选印”“治印”到“识印”“读印”“藏印”,表达对印章入门、创作、鉴赏、收藏全过程的看法
文\祁志祥
201701上海政法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认识何积石先生时间并不长。那是在去年12月上海市美学学会首届书画艺术展上。何积石作为新加盟的会员,提交了一幅以皴染笔法为主、以枯涩苍老为特色的山水画。开幕式后,作为美学会长,我招呼参展者合影留念。没想到何积石不仅不配合,而且没好气地说:“我最不喜欢参加这类活动。”这令我很尴尬,也很意外。这个行为的反常,体现的是个性的孤傲。说实在的,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后来在上海市美学学会会员群和书画专业委员会群中时常可以看到他分享的自己创作的印章、诗词作品,逐渐引起我的注意。一次与毛时安先生聊事,谈起何积石的印刻,他说:“何积石不错的。”他的评论虽然风淡云轻,但透露出两点消息:一、何积石是有影响的,否则毛时安不会知道他。二、何积石是有艺术造诣的。因为毛时安是沪上顶级书画评论家、艺术鉴赏家,能得到他的肯定,不容易的。这让我感到,他的孤傲似乎是有资本的。
我通过微信群了解他的时间,恰好是新冠疫情爆发、防控最紧张的时期。其时人们蜗居在家,只好通过微信交流信息,了解外面的世界。围绕着新冠疫情源头、责任等等的争论,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空前的撕裂。何积石在艺术之外,偶尔也转发了一些关注现实和时政的帖。它们是求真务实、忧国忧民的。这让我感到,我们的价值观是趋同的。这比有共同的艺术爱好更加重要。于是我主动与他加了私信。
后来在微友圈里,我就成了他分享的艺术作品的读者。他不仅经常展示他的肖图佛印,而且不断分享他的诗词新作。他用七言绝句或古代词牌咏物咏事、咏史咏艺,达到了无不可咏的自由境界。一个现代人,能做到这一步,殊为不易,令人生敬。最近,收到他惠赠的《印学百咏》(上海书店出版社2020年版)。此书以诗咏印,图文并茂,展阅一过,叹为奇书,尤为感佩。作者希望凭借本书找到懂他的“知音”,所谓“钝刀千载梦搜寻,太古印魂追到今。阅尽荣枯前世悟,和诗投老会知音”(见该书《引子》)。作为学者,对于朋友赠送的好书理当尊重善待,不让明珠暗投。有鉴于此,虽然于印于诗我都是门外汉,但我仍愿意谈谈读后感悟,与他人分享。
《印学百咏》涉及两个主题词:“印”与“咏”。它以108首七言绝句咏“印式”“印史”“印人”“印话”,这到底是一部诗歌作品集还是一部印学著作?这关系到如何定位这部书的性质、成就问题。读完全书方知:尽管作者能够自由、熟练地驾驭七绝诗体,以此吟咏“印式”“印史”“印人”的特征和成就,表达自己对印学的见解和主张,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本书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诗”,而在于“印”。就是说,这是一部以“诗”论“印”的印学专著。“诗”在这里只是咏“印”的手段与形式,阐发自己对“印学”及历代“印式”“印史”“印人”的认知与理解才是本书的目的与旨归。读者万不可舍本逐末,迷小失大。
作为一部印学专著,作者对于印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置于本书后部182页至216页,这里应当放到前面来谈,以便理解作者的印学思想与主体意识。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从“问印”“选印”“治印”到“识印”“读印”“藏印”,表达对印章入门、创作、鉴赏、收藏全过程的看法。二是表达对印章“刀法”“字法”“章法”这些技巧与“魅力”“气韵”“意境”这些印章美真谛的看法,属于微观印论。三是表达对“印事正名”“印源时序”“丹青印缘”“金石开流”“印坛结社”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属于宏观印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七言绝句字数有限,意有未尽,所以每首诗之后,作者都有一段短小雅洁的古文札记进一步说明、阐释之,这就使得作者的思想得到了明晰的表述。何氏认为,印章虽是“篆刻” ,又非仅仅是“篆刻”(182);虽不离“刀法”“字法”“章法”,其“魅力”又不在“刀法”“字法”“章法”,而在“气韵”“意境”“人格精神”。从“字法”来说,印坛以篆字为主流,“却忌真草隶行,更违图像肖形”(182),这不符合印章的“人文符号”属性,所以他要“尽薄力”予以矫正。这就不难理解他在微信群里发的他刻的印章,其印式为什么多为“图像肖形”的佛印。对于印史上传统的秦汉、明清二高峰说,他提出质疑:“印坛岂有二高峰,追本溯源需认从。君见双龙图上跃,明清只是涉前踪。”(《印源时序》)在他看来,“殷商踏实,秦汉盛举,隋唐转型,明清时尚”(186页),这就是中国印坛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特征,它们各有千秋,难分高下。高峰之说不可信。如此等等,都体现了作者的独立见识。这部分可视为何积石“印话”,是直接表述印学见解主张的。
拿到一枚印章,展现在眼前的是由印章的质材、造型、印面构成的“印式”。从质材、造型来看,“陶拍”的印式产生最早,为“印坛之先”(36)。而后是先秦的“古玺”印式、战国的“玉印”印式、行于先秦下迄魏晋南北朝的“封泥”印式、后来普及的“石章”印式和由玛瑙、水晶、动物牙角构成的“什器”印式。从印面来看,有文字,亦有图像。印面为图像的叫“肖形图印”。印面为文字的自然就是“文字印”。二者中以文字印为主。因此,“印式”与文字书写联系更密切。一般书学划分书体,有“篆”“隶”“行”“楷”“草”,这固然构成了不同风格的印面,然而印式对书体的取法,还深入到“秦篆”文字、“缪篆”文字、“甲骨文字”“钟鼎文字”“吉金文字”“古陶文字”“简牍文字”“鸟虫文字”“古砖文字”。何积石先生对这些不同的文字、质材构成的不同的“印式”特征及影响都作了要言不烦的点评。如咏《古陶文字》之印式:“立事超奇酒养尊,绳规合拍印留痕。前言虚实感怀久,后记名声风雅存。”咏《缪篆文字》之印式:“变形小篆使新招,精致中锋别叫嚣。藏巧拙行疏密外,盈亏推理圣明标。”咏《什器印式》:“玛瑙水晶牙角多,寸丹活计旧时歌。攀高受用惊人句,示美留名靠玉柯。”(参本书第2页至第46页)值得点赞的是,对于这些具象的“印式”,作者不满足于用抽象的文字加以评论,同时配以代表性的作品图案,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其阐发的奥义。
时代不同,“印式”与时俱变,于是呈现出“印史”的演变。关于这,何积石曾在《印源时序》中有整体概括。这种概括是建立在对每个时代官印、私印的仔细研究之上的。本书的第二部分,为我们详细展示了殷商、西周、春秋的玺印和从战国到清代历朝历代的官印、私印,以及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公章、私章代表作,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认识。如咏《战国官印》:“挥师马上夺城郊,悬月乡头唤菜肴。善解楚秦言语用,又兼齐鲁信符敲。”咏《唐代私印》:“访友开元梦有因,撞钟想到踏沙人。王维秉烛觅诗意,杜甫寻花正养神。”咏《元代官印》:“迎月霜鸿鱼尾送,蔽天烽火马头吞。呜呼汉土移权力,八思巴文印独尊。”咏《共和国公章》:“红星装点耀神州,仿宋字形争上游、立志万年精进路,方圆九派赞歌遒。”如此,本书就具有了“中国印章简史”的功能。
然而,印章史不是印人史、印学史。早期有印章作品留存,而无刻印人留名。随着印章艺术的发展,到元代产生了以配画配书之印著称的艺术家,从此印章雕刻成为与书、画、诗并列的艺术品种。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印学理论和为理论服务的印谱研究。在完成了“中国印章简史”的穿越之外,何先生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中国印人、印学简史”的巡礼。由此我们不仅了解了元代的赵孟頫开“书画诗印四绝”之风,同时的吾丘衍开“印学先声”,明代的文彭为“流派印之鼻祖”,顾从德的《集古印谱》为目前最早的“求真印迹之范本”,朱简的《印章要论》为最早的印学原理论著。印与书画诗相生相伴。下及近现代,大画家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大艺术家如李叔同、来楚生,其印章创作的成就都在何氏诗咏中熠熠生辉。
《印学百咏》由印话、印式、印史、印人印学史四部分构成,是当代印学家以诗论艺、史论结合的一部奇书。该书之奇不止于此,其编排设计也颇具奇巧之处。打开后,它右页是诗文评论,左页是相应的印章作品选,互补共生,相得益彰。在此之上又别出心裁,邀请当今中国100多位书法名家,如上海博物馆馆长陈夑君之等,一人书写一首何氏咏印诗,作为风采各异的书法作品,置于右页的左下方,与右上方的印刷体诗形成照应。于是,通过本书,
在跟随何积石学印、赏印之外,又多了一份领略当代中国名家书法作品集锦的额外收获。
何氏积石,六八级初中毕业,未进过大学深造,然自学有成。习书、工画、擅诗,尤好治印。曾在上海美术馆等地举行个展,作品曾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印学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出版过多部印学专著。这部《印学百咏》,虽然主要成就在印学,然诗学成就亦不可小觑,是诗印合璧的产物。何氏对历史上的印学前贤推崇备至。然而我们既在学习历史,也在创造历史。谁能否认,这部《印学百咏》不可以比肩古人、忝立前辈印学论著之后呢?
201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DAART.TOP大国艺术家•官方版权所有
大国艺术家©浙ICP备19008979号-2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875号33010202001976号
DAART.TOP大国艺术家网©文化“艺术未来,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