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从黄金时代到文艺复兴 : 《想见你》背后的台剧兴衰史

  • 来源: 凤凰网文化
  • 2020-04-14 03:12:46

摘要: 事实上,台剧的困境更多是外在困境(有限市场、有限资金、其他市场的冲击)。 台湾自由开放的创作氛围、台剧多年累积的制作经验,以及大量的人才储备,都预示了台湾仍是影视生产的希望田野,它欠缺的只是有人带头去做点什么

导语:大热剧集《想见你》完结了,这部爆红之作让 久违的 台湾青春偶像风暴又一次成功刮起。算上之前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和《俗女养成记》,2019年的台剧正在以一种全新而惊喜的方式卷土重来,在满足一批观众大快朵颐之余,也唤起了我们之于台剧的某种集体记忆。

从《雪山飞狐》到《小李飞刀》、从《戏说乾隆》到《新白娘子传奇》、从《几度夕阳红》到《还珠格格》、从《流星花园》到《命中注定我爱你》,三十年来台剧在我们的娱乐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进入2010年代后,台剧却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淡出了,台湾的影视娱乐产业似乎整体都陷入到一种衰落状态。一兴一衰的之间,台剧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又如何反映着台湾社会的发展轨迹。而今的台剧再次出发, 如何做到了突出重围、重整河山,“台剧复兴”又 能给大陆影视带来什么启示?

爆红台剧《想见你》终于落下了帷幕。豆瓣上超过20万人打分,稳稳地保持在9分以上,这已经是继《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9.5分)、《俗女养成记》(豆瓣9.1分)之后,2019年的第三部9分+台剧了。很多观众这才恍然大悟般察觉:以为早已没落的台剧,竟然这么牛。

2019年的三部9分+台剧

从1990年代-2000年代的台剧“黄金时代”,到2010年代错失的10年,再到这两年台剧的一场“文艺复兴”,30年来的台剧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史?又能给大陆影视怎样的启示?

台剧的“黄金时代”

台剧留给大陆观众最早的印象,是武侠剧、古装剧和琼瑶剧。

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电视人的创造力得到解放,台剧不再是当局的宣传工具,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彼时,香港TVB的影响力如日中天,香港影视文化引领着亚洲,台剧最先效仿的对象便是TVB的金庸武侠剧。

事实上,台剧的困境更多是外在困境(有限市场、有限资金、其他市场的冲击)。 台湾自由开放的创作氛围、台剧多年累积的制作经验,以及大量的人才储备,都预示了台湾仍是影视生产的希望田野,它欠缺的只是有人带头去做点什么

1991年中视版《雪山飞狐》

1980、1990年代,台湾相继翻拍过《雪山飞狐》《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剧,不过在影响力上并不如TVB的同类剧集。好在台湾也有武侠小说巨匠,于是台湾制作了一系列成功的古龙武侠剧,比如1996年马景涛、陈红版的《新龙门客栈》,1999年焦恩俊、萧蔷、俞飞鸿版的《小李飞刀》,1999年林志颖、苏有朋版的《绝代双骄》。

除了古龙武侠剧外,1991年郑少秋、赵雅芝的《戏说乾隆》,1992年赵雅芝、叶童的《新白娘子传奇》,1993年金超群、何家劲的《包青天》等古装剧,也为大陆观众津津乐道。

这三部剧可以说是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

1986年,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第一部电视剧《几度夕阳红》在台湾华视首播,一炮而红,琼瑶的电视剧时代拉开帷幕。仅1990年这一年,就有四部琼瑶剧先后搬上台湾电视荧屏,分别是《婉君》《哑妻》《三朵花》和《雪珂》。1989年台湾当局开放影视业赴大陆取景拍摄,于是这四部琼瑶剧便都取景于大陆,开启了两岸合拍剧时代,之后琼瑶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在大陆拍摄完成。1998年《还珠格格1》播出,琼瑶剧的影响力达到空前。

琼瑶剧的巅峰《还珠格格》

新世纪后,台剧的黄金时代进入了下半场:偶像剧时代到来。

偶像剧的说法,来自于日本1990年代的“趋势剧”,趋势剧的典型代表是《东京爱情故事》。1996年台湾中视开辟了“偶像一级棒剧场”,直到2000年,台湾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偶像剧《麻辣鲜师》推出。

《流星花园》

但《麻辣鲜师》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掀起台湾偶像剧浪潮的是2001年台湾华视播出的《流星花园》。该剧不仅创下台湾收视记录,也在大陆风靡一时。《流星花园》重要意义在于,它确立了台湾偶像剧的故事模式:高富帅搭配漂亮的灰姑娘,谈一场唯美、浪漫、充满童话色彩的恋爱,在满足年轻观众爱情幻想的同时,也讴歌真善美等优秀品质,并表达年轻世代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流星花园》之后,台湾偶像剧进入10年鼎盛期,偶像剧生产规模化、批量化,这10年间,平均每年播出20余部的偶像剧,有多部也风靡大陆,并影响了一代观众。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海豚湾恋人》;2004年的《天国的嫁衣》《斗鱼》;2005年的《恶作剧之吻》《绿光森林》《王子变青蛙》《终极一班》;2006年的《恶魔在身边》;2007年的《转角遇到爱》《放羊的星星》;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2009年的《败犬女王》《痞子英雄》;2010年的《犀利人妻》;2011年的《我可能不会爱你》,等等。

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大陆一直是台剧最主要的输出地之一,台剧的整体水准也在大陆剧之上。台剧彼时的领先地位,与彼时台湾经济发展的瞩目是相关的。

从1960年代到2000年代,台湾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经济迅速崛起,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8%,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功地从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体,一跃成为发达社会。台湾坊间有一句台语“台湾钱淹脚目”(钱铺满一地,都高过了脚脖子),用来形容当时的台湾经济盛况。那时候的台湾人自信、开放、从容、不差钱,那时候的台剧也是如此。在大陆文娱市场相对贫瘠单一的背景下,台剧是重要的启蒙者。

失落的十年

2008年,陈乔恩、阮经天主演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播出。该剧横空出世,收视率节节攀升,最高突破10%,至今仍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偶像剧。2008年也是台剧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虽然之后每年还陆陆续续有爆款台剧,但收视率大不如前,爆款的数量在减少,对于大陆观众的影响面也在缩减。

危机早就埋下了。1993年,台湾开放了民营电视。在此之前,全台只有三家公共电视台,分别是台视、华视、中视,又称“老三台”,1990年代那些有影响力的台剧都是在这三个平台播出。开放民营电视后,台湾新闻自由迈向新阶段,这本是好事,奈何“一放就乱”,短短20年时间,台湾本土就出现了100多个电视台,300余个频道,而台湾人口才2300万人。

电视台混战,严重瓜分和稀释了市场。当前生存得最好的,不是戏剧台或综合台,而是新闻台,因为台湾传媒高度发达,鸡毛蒜皮的小事抄抄剪剪就可以成为新闻。很多新闻台虽然利润不高,生存艰难,但除了人力外,也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支出。当整个电视环境“低俗化”,新闻节目、政论节目比娱乐节目还搞笑,精心制作的节目因为收视低,广告收入低,反倒入不敷出,劣币驱逐良币,影视制作的成本不断压缩,认真做内容、做戏剧的人就少了。

所以2000年后的10余年时间,除了偶像剧、乡土剧外,台湾本土几乎再没有推出什么精品武侠剧和古装剧了。

2001年,随着成功入世,大陆迎来高速发展。此时的台湾经济却面临瓶颈。加上台湾政党由于政治利益等原因拒绝与大陆的深入合作,台湾经济增速大幅减缓,这几年徘徊在2-3%之间,1990年台湾GDP相当于大陆的43.8%,2018年占比则只有4.5%。

大陆经济崛起之下,影视文娱生产也在崛起。1990年代,台湾影视剧的制作投入远远高于大陆,但20年后就彻底翻转过来了。像台湾现代剧(乡土剧除外)一集90分钟(在大陆这等于两集),总成本大概为90万人民币。而在大陆,90万(45分钟一集)也许还不够两个主演的片酬。再比如台湾2015年大手笔的历史剧《一把青》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创下台剧纪录,而根据台湾媒体报道,2015年仅陈乔恩一人,在大陆的片酬收入就高达7000万人民币。

台剧投资之最《一把青》

在充沛的资金、高昂的片酬的吸引下,台湾偶像剧黄金时代捧红的导演、演员、制作人,纷纷“北上”。 比如演员方面,陈乔恩、阮经天、明道、林依晨、郑元畅、张韶涵、陈柏霖等台偶主力,基本都在大陆活动。 而大陆这几年比较火的偶像剧,也基本由台湾导演执导的。

缺乏资金、人才流失、大陆剧风靡台湾,台剧“内忧外患”,十余年间全方位倒退。

台剧的“文艺复兴”

台剧不行了吗? 不仅是大陆观众这样问,台湾电视人也这样自我发问。

事实上,台剧的困境更多是外在困境(有限市场、有限资金、其他市场的冲击)。 台湾自由开放的创作氛围、台剧多年累积的制作经验,以及大量的人才储备,都预示了台湾仍是影视生产的希望田野,它欠缺的只是有人带头去做点什么,欠缺的只是一些机会。

2014年,蔡明亮等八位导演立足本土,联合做出了一系列扶植新人的行动,共同创办“Q Place”表演教室。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陈妤,《想见你》中的许光汉、颜毓麟,都是“Q Place”的学员。 2016年,这些导演又推出了“植剧场”工作坊,与知名导演、编剧、演员合作,一口气推出8部类型不一的短剧,演员“以老带新”,力推24位实力派新生演员,“共同投入人才培育及戏剧的制作”。 “植剧场”中的《荼靡》《天黑请闭眼》《花甲男孩转大人》等都有口皆碑,在金钟奖大有斩获,为台湾类型剧创作提供思路; 与此同时,许光汉等新人也冉冉升起。

近日大火的许光汉

“植剧场”是台剧的一场温柔革命,它是台湾电视人的“穷则思变”——以有限的资金,以新鲜的创意和故事,杀出一条血路。 虽然无法抗衡大陆的天价制作、天价片酬,但台剧转而以好故事、好表演、认真的制作来赢得观众。

“植剧场”得到台湾当局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台湾当局一直以各种方式补助着本土优秀电视剧创作),也给台湾的制作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思想洗礼,“回归初衷,讲好故事”成为台湾电视人的行业共识。

逆转的契机很快到来。 随着本土OTT(Over The Top,台湾对在线流媒体平台的简称)的崛起,以及Netflix、HBO、FOX、LINE TV大举进入台湾市场(大陆市场的受阻,让这些国际流媒体平台更加重视台湾市场),台剧一下子就解决了制作成本和播出平台这两个关键因素的掣肘。

像Netflix推出的三部原创华语剧《罪梦者》《极道千金》《彼岸之嫁》,都是Netflix全资、台湾制作公司负责制作,《想见你》是三凤制作与FOX各自投资50%,制作成本压力就大大缓解了。

Netflix投资的三部华语剧

而以前电视剧的收入主要靠电视广告。 比如这一次《想见你》在台湾也很火,它目前的最高收视率为1.83%。 同期台湾最高收视率的电视剧是一部“又长又臭”的乡土剧《多情城市》,已经播了100多集了,同期收视达4.4%。 可想而知,《想见你》单靠电视广告收回成本并不容易。 但如今有OTT平台分销,《想见你》不仅在FOX、LINE TV等平台上线,也卖到大陆的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同步播出,收益来源就丰富得多。

2020年OTT平台公布的台剧计划已有20余部,这极大纾解了台剧制作成本与市场去向等难题,台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又一次得到充分解放。 而在与HBO、Netflix等国际流媒体平台的深入合作中,它们的制作模式也在启发着台湾电视人,不仅提升了台剧制作的工业化水准,也帮助其类型和内容更加国际化。

台剧的“文艺复兴”已经到来,甚至,它会比“黄金时代”的台剧更新锐、更多元、更国际化。 就比如跟古早偶像剧相比,《想见你》在保留台湾偶像剧的核心特色外,也拓展了台湾偶像剧的想象边界。 莫比乌斯环式的穿越设定,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它也融合了悬疑元素与身份认同议题,既丰富剧集可看性,也让剧集具有强烈的现实属性。

台剧的“文艺复兴”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或许在《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韩国总统文在寅的贺信给出了一种答案。

【作者简介】曾于里,青年文化评论者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 标签

今日头条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