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 }}
{{ errorMessage }}


{{ errorMessage }}





{{ registerSuccessMessage }}

一言九鼎的中国奶奶 降“麻”女神李桓英

  • 来源: 科技日报
  • 2020-05-11 03:15:51

摘要: 中国医学基金会将第一个医德医风奖的水晶杯授予了李桓英。2001年,李桓英又领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卫生界第二次享此殊荣。今年,90华诞的李桓英又荣获了“首都杰出人才奖”……这个豪迈的老人已跻身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候选者之列

看着慈眉善目的胖老太太,记者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她就是年过九旬、我国最有名望的麻风病防治专家,也是在世界麻风界一言九鼎的中国奶奶——李桓英。

  最初的一抹记忆

  麻风是个穷病。在我国的云、贵、川地区,这种病至今未曾绝迹。

  这个古老的疾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患了麻风的病人,手脚畸形、鼻塌眼瞎、面目狰狞。历史上对待麻风病人向来十分残酷,不是用火烧死,就是活埋或淹死;最人道的处理,就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麻风寨,让其自生自灭。

  名为难星的寨子迎来了福星李桓英。李桓英带着她从国外学来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每年都要往这个寨子跑几次。麻风寨一般都山高路险,地处偏僻,李桓英4次翻车,数度骨折,她笑:“按我坐车的概率,也该赶上了!”翻船两次被捞上岸的老太太湿漉漉地哈哈大笑:“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

  因为无私,所以无畏,老天都怕了这个执着的人。1990年的泼水节,李桓英带来的吉祥之水,洗去了麻风寨里的愁云。它作为一个行政村,正式划入勐仑镇,更名曼南醒,意为“新生”。

  曼南醒只是李桓英治疗过的一个麻风寨。在李桓英等人的努力下,麻风病人已从过去的几万例,下降到现在全国仅有6000多名病人。

  这一年,随着李桓英防治麻风病经验的不断推广,中国防治麻风病的事业终于揭开了历史性的新篇章。

  敢与病人零距离

  李桓英,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一年后远渡重洋留学美国名校霍普金斯大学。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她被推荐并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第一批官员。由于工作出色,1958年世卫组织又对她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

  然而就在这时候,李桓英毅然选择了回国:“我的祖国现在仍然是一穷二白、百废待举,医疗事业更是急需发展,我身为她的儿女理应尽微薄之力……”

  治麻风的李桓英不怕麻风。她从不穿得像防化兵一样去看病人,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让病人感动不已。没过多久,整个麻风寨沸腾起来:“天哪,北京来的女摩雅(医生)不怕麻风病!”

  对于大家的激动,李桓英很是淡然。她的理论是,麻风菌很难在体外培养,一般人想传染也难。她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你们看我治好它!”

  李桓英说,只要医生、患者联手,必定会有抗击病魔的信心。在新中国防治麻风病的历史上,作为医学专家,李桓英可谓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

  来麻风寨不久,李桓英首次提出并在当地推行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三级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对遏制麻风病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李桓英还采纳了新的治疗方案,不仅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还缩短了治疗周期。

  1985年,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扩大到云贵川麻风较高的七个地州,随即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显著疗效,有万余例麻风病患者被治愈,经过10年监测,复发率仅为0.03%,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很快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注意,经过10年的监测期考察论证后,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

  1998年,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本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她开展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被誉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工作就是为了国家

  年轻的李桓英曾赴美读书,13年后,她推掉了世界卫生组织与她续签的合同,没有告诉在美国生活的父母,提着一皮箱书走进了刚刚建立了10年的新中国。

  李桓英不怕物资匮乏的3年困难时期,也不怕政治风云的变幻,1982年,从世界卫生组织学来的最新的麻风病治疗方法,让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桓英,把后半生与六大热带病之一的麻风较上了劲儿。

  她“上窜下跳”。上窜,一下子窜到世界卫生组织去,带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大堆扎实的数据,一大群被治好的病人;下跳,她一杆子插到底,一头扎进中国最偏远的麻风村。

  她把实验室的设备放在了基层,并把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上百万美元药品器材和15辆越野车,也给基层使用;还有她得来的种种奖金——李桓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与麻风对阵。

  搞麻风预防困难颇多,可有须眉之气的李桓英不怕困难,她只怕别人耽误她的时间。20年中,李桓英所在的麻风室搬了7次家,再让她搬,老人不干:“不搬!我还能活多少年?”

  整整一生,李桓英的心被两个字分成两等份:公,指国家;工,是工作。工作为了国家,这两个字在她心里一点不矛盾。

  1998年,中国医学基金会将第一个医德医风奖的水晶杯授予了李桓英。2001年,李桓英又领取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卫生界第二次享此殊荣。今年,90华诞的李桓英又荣获了“首都杰出人才奖”……这个豪迈的老人已跻身第四届中国十大女杰候选者之列。

  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李桓英教授,仍然坚持每年到那里调研一次,并于2002年开始更上一层楼——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早发现工作,以达到早治疗、预防残疾的防治麻风病的最终目的。

  时值今日,李桓英仍不断向人们提醒:“目前,虽然我国麻风发病人数很少,但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发病和就诊往往打破了流行地域的界限而松散出现,不能忽视。”

  近日,在北京友谊医院举办的“李桓英研究员学术思想研讨暨九十寿辰座谈会”上,为麻风防治事业奋斗了一生的李桓英,高兴地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手中接过用金色丝线绣制的百寿图。她同时告诫医生:“麻风病诊断应及时而慎重,凡是有麻木、不疼不痒的皮肤损害就需与皮肤科、神经科等多种疾病相鉴别,遇有诊断怀疑时,应转诊或列为观察病例,定期就诊或随访,做到既防止漏诊又应避免误诊。”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 标签

今日头条

热点关注